Search

最近看到明報訪問古建築裝飾研究者馬素梅博士,終於有更多人留意到默默為香港保存記憶的人。
<...

  • Share this:

最近看到明報訪問古建築裝飾研究者馬素梅博士,終於有更多人留意到默默為香港保存記憶的人。

第一次認識馬素梅博士,是在西環青蓮臺的魯班先師廟。那是個慵懶靜好的下午,唔知點解當日廟裡一個人都沒有,連廟祝都唔知去左邊。少了人聲喧嘩的魯班廟特別清新可喜。

而就在一張像是小學書桌的木檯櫃桶中,靜靜地躺著馬素梅博士所著的《屋脊上的戲台--香港的石灣瓦脊》。翻開那鋪塵的封面,佬編看到了另一個世界。

馬素梅本身並不是搞建築的人,她是個在教院教書的美術老師。但她在工作以外,把熱情都灌注在研究古建築上的瓦脊藝術。

瓦脊裝飾大家都應該看過,不過知道在建築物上圖騰人物背後典故的,恐怕沒有多少。就連號稱喜歡逛廟的佬編,也一直不求甚解。

但馬素梅博士卻有一股熱情,從典籍中為每個圖案人物找出前世今生,更出版了書籍,把這些重要的文化資料紀錄下來。

馬素梅博士寫的這些書,令佬編想起了以前做古書店時遇過的一本書,書名忘記了,但記得是民國時代一位旅居北京的expat寫的。

整本書談的,都是當年北京城裡各種各樣的幌子,即係舖頭招牌。除了按舖頭業務分類以外,更加有精美準確的彩色插圖讓人細看。

幌子早就絕跡,但這本書卻留了下來,百年後打開了一件香港毒撚的眼界。

當年很好奇,點解有人會花咁多功夫研究這些瑣碎的事。

但宜家佬編明白了,瑣不瑣碎是其他人的看法,自己有興趣和熱情才最重要,因為好奇和熱情,可以讓人跨越時間,通往一個更廣闊的世界。

原刊於 ACOO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